中国佛教入门基础知识(佛教入门佛教基础知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佛教入门基础知识,以及佛教入门佛教基础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想了解佛教,并想成为业余佛教徒!请问有哪些初级的知识需要掌握?

分类: 社会民生 宗教

问题描述:

我想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请问我能作些什么准备工作?

解析:

五戒,十善是最基本的

zt

一、人身难得、森枣佛法难闻

学佛人都会背这一首偈:“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现在能生为人,又能学佛这是非常殊胜的。因在所有人里面,又分为殊胜的人身及普通的人身两种。殊胜的人身具备了十八种利于修行的条件。这十八种条件,分为免于八种不利修行之情况(八无暇)及十种圆满之修持条件(十圆满)两大类别。要明白其宝贵,必须把它与其它可能性作比较。

(一)八无暇----免于八种不利修行之情况

八无暇也称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又作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中阿含卷二十九“八难经”等)。“无暇”就是“无闲暇修行”的意思。它们的反面称为“有暇”,亦即“有机会修持正法”之意。

(1) 在地狱难:如果生于地狱中,不分日夜都会受着痛苦,片刻不得休息,所以根本无办法修持。

(祥春洞2) 在饿鬼难:如果生于饿鬼道中,日夜均为饥渴所折磨,滴水亦不能得。在这情况下,谈修行亦不可能。

(3) 在畜生难:如果生为畜牲,连一句佛法都听不懂,所以亦无从学习或修持。

(4) 在长寿天难:如谨枯果生于欲天,享乐无穷无尽,根本不会想及修行。生于 *** 及无 *** 的众生,长期处于定中不起一念,难有修学之机会。这些天界虽然福报比人间大,但却并不利于修持。

(5)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即使生于人间,如果转生在原始的国境,亦无学佛之机会。郁单越,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6) 盲聋喑哑难:即使生于人间而又生于不落后的地方,但若天生有目盲等残障,对修学就很不利了。

(7) 世智辩聪难:虽然这个人聪明灵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8)生在佛前佛后难:如果生在无佛教之年代,我们即使具足上述七种条件,仍然无法可修。可幸地,我们今生值遇了佛法。

以上这八种条件,后四种是于人类相关的,前四种为不属人类之不利情况。这八条件,要同时凑齐是极不容易的机遇,我们应当庆幸。

(二)十圆满----具备十种圆满之修持条件

这十种条件称为“圆满”,其中前五种与自己有关称“五自圆满”,后五种则与外在环境有关称“五他圆满”(这部分在藏传佛教中做为学人必须学习的内容)。

(1) 人中生:如果不生为人,就难以有好条件修行。

(2) 生于中国:我们不单生为有智力之人,且又恰巧生在有佛法之地区。

(3) 诸根具足:我们不只生为人类,且具有足够之智力以作修持。

(4) 无宿业颠倒:曾作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无间罪之人,即使修行亦极难有成。

(5) 正信:即使凑齐了上述条件,若对佛法不生信,仍然无法有成。

(6) 佛出世:我们幸运地生于有佛示现于世的年代。

(7) 说正法:并非所有示现之佛均会说法,因为这必须视乎因缘。幸运地,在我们年代示现之本师释迦牟尼曾开示正法,否则我们便无法可修。

(8) 教法住世:在现今之年代,虽然已值末法,但我们始终还是有幸遇上了清净而传承不曾中断之正法。

(9) 住法随转:也就是有依法修行者,我们可以做为榜样,以生出信心。

(10) 得遇善知识:在此年代的某些国家,仍然有许多人恭敬修行者,愿意为修行人提供各种顺缘,令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地修持。

我们既然清楚了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就要珍惜这次机会,我们就要从佛教导我们的五戒十善做起。

二、五戒十善

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在以后的章节中细述)。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堕恶道轮回)。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

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分开来讲有五条,其实从根本上来看,只有一条,即: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例如:不杀生,是尊重他人生命自由;不偷盗,是尊重他人财产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他人身体的自由;不妄语,是尊重他人名誉的自由;不饮酒,是尊重自他身心健康的自由。既然五戒是做人之法,儒学的五常(仁、义、礼、信、智)就是与五戒一一对应的:不杀生谓之仁,不偷盗谓之义,不邪淫谓之礼,不妄语谓之信,不饮酒谓之智(酒后失德谓不智)。五戒为根本大戒,由五戒再扩而充之,有十善戒,其内容的意思,无多大差别。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的四戒;开第五不饮酒戒为: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展开来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便是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关于戒学在以后章节中会有细述,这里就简单介绍人天善法的五戒十善的基础内容。)

┌不杀生 ┐

│不偷盗 ├————身业┐

│不邪淫 ┘ │

│ │

五戒 ┤ ┌不妄言┐ │

│不妄语┤不绮语├ 口业├ 十善

│ │不两舌│ │

│ └不恶口┘ │

│ ┌不悭贪┐ │

└不饮酒┤不瞋恚├意业 ┘

└不愚痴┘

(一)不杀生----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 *** 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贞良守礼

即依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 *** 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到干净。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中国山东地方,从前出了一位张公,百忍成金,以忍获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多闻正理(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意即是心,因此心有无明烦恼存在,故称为意。

阿难陀曾问释尊,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佛回答:“意业为首,次口业,再次为身业。”因为意业清净,身口举动言说,便能端正,所作所为都会向善的。阿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可知净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说人生造业的原动力,乃出于各人的心识。故各人皆可从自己的内心去改造。身语意是“业”的发动处,要使身语意时时存善去恶,即能造成善业,自利利人。反之,身语意存恶作恶,则可造出十恶业来,必危害人群社会,受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业,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业力因果定律。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话是说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业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以达到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初学者如何学习佛教,入门先学习什么?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没困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枯兆念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猜稿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佛法的基本知识入门

末法时期,想修行就是先从戒律开始,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上早晚课。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自己有智慧了,再选择法门,这时你已经知道修行应该怎么走了。不然刚开始就匆忙的进入一个法门,修一修自己又觉得不太合适,不太合适但又修了这么长时间,有时候没法退出来。这是佛教的基础入门。

1.戒律

末法时期你把戒抓住了,就什么都抓住了,戒稿枯抓不住什么也抓不住。所以说末法时期修行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于能不能守住戒律。能守住戒律,那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了!我们修行就要抓住这个关键地方,抓住要害,抓住基础。

注意:有的说我岁数已经大了,是不是该从念佛开始?

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

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人老了,不等于就是说,我们学佛就没有机会了,来生就不能学佛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

2.选择适当的书

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这也是很可怕。

注意:有的先从《地藏经》学不适合

《地藏经》虽然讲了孝道,但是由于我们的知见、理解,我们的习性,有的不正确,就会变成了一种像大仙儿似的,这也不合适。最后,自己弄得神经兮兮,这也不好。所以说应该先从《金刚经》学起。有了《金刚经》的基础,我们再学其他法巧敬宽门就会很快了。现在有的人,被社会上一些大仙儿(巫医神汉),说众生、又是那个鬼、那个神来了,再就是空间等等。特别是有些大仙儿利用了《地藏经》,讲了孝亮一些事情。佛虽讲了一切因缘,也讲了六道众生,十法界的众生,但是都讲了一个诸法空相。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讲了十法界,讲了众生的业力所产生的十法界?我们应该知道,十法界也是诸法空相。是通过十法界,让我们知道了因果不昧,我们应该收敛我们的贪嗔痴,不要造业。同时在这里,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幻境。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必须做好。

为了得一念的清净,一念的正觉,必须严持戒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读《金刚经》,才会生起一点正念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关于中国佛教入门基础知识和佛教入门佛教基础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网友评论

  1. 依山
    依山 说:
    2023-04-14 23:47:33 回复
    我很欣赏你在ㄨㄨ方面的才能——-放大优点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中国佛教入门基础知识(佛教入门佛教基础知识)
  1. 梦菲
    梦菲 说:
    2023-04-14 20:46:25 回复
    何洁语录:我真后悔我是个亚洲人
  1. 寒安
    寒安 说:
    2023-04-14 21:21:30 回复
    永远有多远,我拉不住愈无助,渐行渐远中国佛教入门基础知识(佛教入门佛教基础知识)
  1. 从霜
    从霜 说:
    2023-04-14 13:21:07 回复
    在一张照片前,许多同学从那儿走过都会抬驻足品位一番,那便是好友陈秋宜在海南精彩刹那中国佛教入门基础知识(佛教入门佛教基础知识)
  1. 妙松
    妙松 说:
    2023-04-14 20:45:46 回复
    我的眼睛黑黝黝,水汪汪,扑闪扑闪,特别有神,好多人都说,一见这眼睛就知道我是一个鬼机灵,可不是,我的聪明伶俐真是要感谢我的眼睛,我的眼睛无论何时都在帮助我,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通过我的眼睛传送到我的大脑里,画画时也是眼睛帮助我观看色彩,让色彩更加艳丽迷人,就是经过眼睛把世界的万物看过后传送个大脑,如果没有眼睛信息的传送,我们的世界将失去光明,生活也将失色中国佛教入门基础知识(佛教入门佛教基础知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