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目(文言文专题知识整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目,以及文言文专题知识整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高二文言文基础知识选择题
1.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吮吸(shǔn) 涎皮(yán) 敕造(chì) 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 庠序(xiáng)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折本(shé) 干瘪(biě)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蹙缩(cù) 驯熟(xùn) 两靥(yàn) 鸡豚狗彘(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执着 踌躇 众说纷纭 B. 慰藉 隽永 朦胧 眼花瞭乱 C.鞭笞 赋予 萦绕 出神入化 D. 窟窿 穹隆 缥缈 叹为观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功绩仿佛早就为时间所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 亟待 经过 B.湮没 急需 通过 C.湮没 亟待 通过 D.淹没 急需 经过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著名的雄辩家,在辩论时常常无所不用其极,或巧妙设喻,或巧设圈套,逻辑严谨,酣畅犀利,让对方无从辩驳。B、同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孔子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教诲,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口若悬河,机智而雄辩。
C、易中天讲三国时,不时串用“CEO”“民营企业”等现代词汇,这些词汇的串用让他把枯燥的学术讲得生龙活虎,引人入胜。D、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90后”的作家的作品确实还显稚嫩,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作家相比,“90后”的作家确实只能望其项背。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凭借NBA的一部宣传片,姚明完成了从单纯的“体育明星”迅裤转变到“体育、娱乐明星”。B.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C.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D.广电总局任司长点名批评"大嘴"宋祖德,同时强调加强管理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促进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6、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其中多数为论辩文章。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他创作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C、《祝福》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17部。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塑造了“硬汉”性格。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鸡豚狗彘之蓄 蓄:牲畜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8、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拍昌滚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袭余乘,战于长勺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虽然没有运用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但语言极有气势,节奏感很强。D.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11、翻译下列句子(8分):(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紫荆关:真实的历史 李大伟 出了北京往西,便望到真正的古长城,它破旧而。
2.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含答案)
1找出灭有病句的一项( )
a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看成全国一流。
b 在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经过四个小时惊心动魄的同洪水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c 目前,水资源紧缺的情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d 滥用外来语,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神而丰富的内涵。
2对《雁门太守行》理解不正确的( )
a 首联用景物描写渲染了严酷的战斗气氛,使人联想到敌军压境,形势危急,大战在即的情势。
b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厉的战地气氛,直接描写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
C“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和爱国热情。
d 全文主要借助想象,用浓烟斑驳的色彩吧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3下列句中括号中词语使用错误的一句( )
a 李云龙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虽是粗布土军装,但是站在军装笔挺的进军将领中,仍是给人(鹤立鸡群)之感。
b 小张(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c 大家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d 同学们喜欢新颖别致的小玩意儿,原来那些样式陈旧,毫无个性的东西已(无人问津)
能做几道做几道,标号序号!
问题补充:
我既需 2008-08-02 10:42
爱;泪 回答:9 人气:40 解决时间:2008-08-04 08:48检举 答案应该依次是ABB。第一题,b项“经过四个小时惊心动魄的同洪水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语序不对;c项“锐不可当”用词不当;d项关联词“既”与“也”搭配不当。第二题,“直接描写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表述有错,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短兵相接”的场面。第三题,b项,"匠心独运"是指一个人具有“巧妙的心思”,一般用于什么设计之类的,所以用词不当。
玫瑰~love 2008-08-02 17:30 检举
3. 求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集(高中)
语文基础知识自测试卷 一、成语部分 (一)按要求写出下列成语 1、含有动物名称的: 2、表示知识渊博的: _狗急跳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 一箭双雕( )飞蛾投火( )水落石出( )画蛇添足( ) 虎头蛇尾( )掩耳盗铃( )过河拆桥( )螳臂挡车( ) (三)照样子,成语接龙 例:洗心革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 1、握手言欢 —→ ( ) —→ ( )—→ ( ) —→ ( ) 2、人一己百 —→ ( ) —→ ( )—→ ( ) —→ ( ) 二、常用语部分 (一)照样子,写出你平时积累的名人名言 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 出其不意——( ) 翻手为云——( ) 福无双至——( ) 捡了芝麻——( )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 ( )——一波又起 ( )——败事有余 ( )——弃之可惜 ( )——后无来者 ( )——焉得虎子 (二)把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填出来 猫哭耗子——( )太阳底下点灯——( )泥菩萨过河——( ) 狗咬吕洞宾——( )猪鼻子里插大葱——( )太平洋的警察——( ) 大姑娘上轿——( )水中捞月——( )千里送鹅毛——( ) 三、古诗文部分 填写下列古诗和古文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_ 3、遥望洞庭山水色,___________________4、世人若被明月累,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雪夜归人。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非经过不知难。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相处心连心。 (一)“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__岳,《咏华山》写的是__朝宰相______七岁时咏诗一事,他咏的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__________》,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事《_________》,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还有许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三顾茅庐》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 其余三部名著是: 1、《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3、《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三)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1、( )的居处——开门见山 2、( )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3、( )用兵——以一当十 4、(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5、(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6、( )断案——铁面无私 7、( )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8、(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四、课内外阅读部分。
4. 求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六套】【精品】 道客巴巴里的
一、看拼音写词语(要求:正确、整洁、美观)(5分)yùnlǜyìránjìngmìqínmiǎnwēixié韵律毅然静谧勤勉威胁二、比较第一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照样子写字再组词(5分)我发现:悄(悄悄)挠(阻挠)歉(抱歉)俏(俊俏)绕(围绕)廉(廉洁)三、在下面四组加点的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3)(2分)1、凝(níng)重气概(gài)塑(shuò)料霎(shà)时2、调节(jié)恶劣(liè)阻(zhǔ)挠瘦削(xiāo)3、严肃(sù)归宿(sù)松脂(zhī)勉强(qiǎng)4、清爽(shuǎng)唱和(hè)腹(fǔ)部荡漾(yàng)四、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分)1.小明身上存在许多毛病,有些是需要改正的。(把“有些”划去。)
2.教师节上,张老师光荣地被评为特级教师的称号。(把“的称号"划去。)
3、我们不仅年纪小,而且志气大。 (不仅,而且 改为虽然.但是)五、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不速之客(④)①快②迅速③速度④邀请拔地而起(②)①抽出②高出③挑选④夺取意味深长(②)①深度②深刻③(感情)厚④深奥六、按照要求写句子(6分)1、(因为)“非典”是传染性极强的恶魔,(所以)科学家一定会降服它。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不改变句子原意,请你换一种说法)难道黑暗没有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吗?3、费俊龙和聂海胜第二次太空之行的成功令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使句子表达效果更强烈)费俊龙和聂海胜第二次太空之行的成功多么令全国人民振奋呀!七、日积月累(6分/5分)1、成语填空,再分别写出带有“七、八、九、十”的几个成语七上八下, 八面威风 三教九流十全十美(庞)然大物不(拘)一格百(折)不回心(惊)肉跳2、默写《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辞去。猹:野兽名。
一种獾形野生动物,喜欢吃瓜3、补充古文名句(10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3)春天里,当你看到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用古人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4)当你来到瀑布脚下,望着美丽的瀑布,不禁会想起“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当你看到秋天傲然怒放的菊花时,你会想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的诗句。你的题目太多了,稍等会哟。
八、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一)课内阅读《詹天佑》没题目怎么做?(二)课外阅读麻雀和红襟鸟上世纪30年代。
我想做麻雀,因为它有合作意识,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不断的进步。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凝固——溶化遥远—— 现在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2分)闭关自守: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3.如果你也是一只鸟,你是想做麻雀还是红襟鸟?说明理由。(4分)我想做麻雀,因为它有合作意识,会沟通。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不断的进步,也有利于集体的进步。而像红襟鸟那样闭关自守,则不会有大的成就。
4.将文中空白处补充完整。(5分)5.读了这篇短文,你领悟到了作者的哪些表达上的特点?(5分)以物喻人。
这样写的好处是循序渐进,说理生动,有说服力。6.读了短文,你想到了哪些关于合作方面的格言警句,写出一个吧!(2分)团结就是力量。
——谚语八、习作(26个)这个你要自己写的。选做题:1、在下面的成语中任选三个写一段话(5分)风驰电掣 胸有成竹 心旷神怡 别出心裁满载而归 得意忘形 眉开眼笑 大显身手2、填空“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选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 《青玉案·元夕》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出自名著《 三国演义 》《爱的教育》中,小抄写员的名字叫:叙利奥。
5.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2易读错:暴虎冯河 “冯”读ping,不读feng暴殄天物 “殄”读tian(舔),灭贲临 “贲”在这里读bi(必),不读贲临ben(奔裨益 “裨”在这里读bi(必),不读裨益pi(皮)鞭挞 “挞”读ta(踏),不读da(达)屏息 “屏”在这里读bing(丙),不读屏风,孔雀开屏的ping(平)博闻强识 “识”在这里读zhi(志),不读识字shi(时)不啻 “啻”读chi(翅),不读di(帝)不卑不亢 “亢”读kang(抗),不读kang(康)瞠目结舌 “瞠”读cheng(撑),不读tang(堂)成绩 “绩”读ji(机),不读ji(记)魑魅 chi mei(吃妹),不读li wei(离未)踟躇 chi chu(池除),不读zhi zhu (知著)憧憬 “憧”读chong(冲),不读zhuang(撞)绸缪 “缪”在这里读mou(谋),不读纰缪的miu(谬)吹毛求疵 “疵”读ci(呲),不读ci(次) 粗犷 “犷”读guang(广),不读kuang(矿)厝火积薪 “厝”,放置,读cuo(错),不读xi(昔)鞑靼 da da (达达),不读da dan (达旦)殚精竭虑 ‘殚”读dan (丹),不读chan (蝉)饿殍 “殍”读piao (漂,上声),不读 fu (浮)发扬踔厉 “踔”读chuo (戳),不读zhuo (桌)菲薄 “菲”fei (匪),不读芳菲的fei(非)分袂 “袂”,袖子,mei (妹),不读fu(决).联袂而往的”袂”亦读mei (妹)焚膏继晷 “晷”,日影,读gui(鬼), 不读jiu(咎)愤懑 “懑”读men (闷),不读man (满)蛤蜊 “蛤”读ge (隔),不读ga (嘎)肱骨 “肱”读gong (公),不读hong (宏)觥筹交错 “觥”gong (工),不读gaung (光)关卡 “卡”在这里读qia (恰,上声),不读卡车的ka纶巾 “纶”在这里读guan (官),不读锦纶,条纶的lun(伦)光风霁月 “霁”,雨后转晴,读ji(济),不读qi(齐)干涸 “涸”读he (河),不读gu (固)合卺 “卺”读jin (仅)荷枪实弹 “荷”在这里读he (贺),不读荷花的he呼天抢地 “抢”在这里读qiang (枪),不读抢劫的qiang (襁)怙恶不悛 “怙”,读hu (户),不读gu (姑);”悛”,悔改,读quan (圈)回溯 “溯”读su (素),不读suo (缩,去声)佶屈聱牙 “佶”ji (急),不读jie (洁);“聱”读ao济济一堂 “济”在这里读ji(挤)觊觎 ji yu (计于)戛然而止 “戛”读jia(颊),不读ga (嘎)僭越 “僭”读jian (见),不读qian (潜)疆埸 “埸”读yi (义),不读chang (场)狡狯 “狯”读kuai (快),不读hui (会)觐见 “觐”读jin (进)粳米 “粳”读jing (京),不读geng匕首 “匕”读三声(比)秕糠 “秕”读三声(比)畚箕 “畚”读三声(本)古诗鉴赏方法:/onews?id=525文言文实词:1爱:①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
《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
文言文一般考哪些知识点
1. 【初二文言文考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常考语句】
一般文言文的话呢,会考到通假字,词性,常见的虚词,词类活用,还有就是一些句式.举例子的话呢,像通假字呢,“曾”同“增”,“说”同“悦”……词性呢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有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或”……词类活用指的是名词作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做动词,动词做名词.最丛尘后就是文言文的句式,举个例子……者,……也其实不同的年级学的是不同的,不能死学,只要张去哦方法的话呢,文言文就能掌权偶的很好.加油。
2. 课内文言文一般考察哪些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腔郑键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
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一:重点字词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设计考题,要求考生准确进行解释.
考点二:文言句式
这类题目主要是围绕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设计考题,或填空,或判断,或翻译.
考点三:句子翻译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
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中心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一般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中的人物设题,要求考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考点六:感悟作者的情感
品味文章观点哲理
这类题目主要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也出现在选择题中.
3. 高考文言文考点有哪些
一、考纲要求 对于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 B (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要点解说 要点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要点解说】“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附录的120个实词是主要考查对象;根据“考题在课外,知识在课外”的原则,课本内的重点实词是考查的重点。
“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其作出正确、合理地推断与解释。
要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是“常见”,一个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是指《考试大纲》中明确的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指虚词的含义(即“伍巧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词性或在句子中承当的成分等语法功能(即“用法”),另一方面是指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即“在文中”)辨别推断,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新课标全国卷虽未就此考点单独出题考查,但具备此种能力不仅对疏通文意、读懂文章有很大帮助,对准确翻译句子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忽视。
要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关键点是“与现代汉语不同”,这表明本考点考查的着眼点在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上。《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式,需要掌握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新课标全国卷虽未对这几种文言句式专门设题,但在翻译句子一题中却可能涉及,不仅如此,熟练掌握这几种句式,也有利于理解文意;至于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翻译句子中可能遇到外,还可能出现在对文言实词含义理解的考查中。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要求有二: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地分析。翻译句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与关键,务必高度重视。要点5:筛选文中的信息 【要点解说】本考点要求考生对文章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所谓“文中的信息”,一般是指选文中反映人物思想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语言材料。所谓“筛选”,是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划定区间,从某一角度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辨别和判断,选出符合要求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和冗余信息。
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要求吻合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要点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点解说】本考点考查的是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更进一步的理解能力。
所谓“内容要点”,就新课标全国卷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史传类)来说,主要包括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影响以及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物的事迹。所谓“中心意思”指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辨析筛选主要信息,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迹,并据此准确概括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要点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点解说】“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史传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时所体现出的自己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
史传作者对人物的这种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一般隐含于对所述人物一生主要事迹的叙述中,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首先要梳理分析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迹,然后从中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最后据此判断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需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必须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为依据和基础,因此,对这两个考点的考查一般是不能分开的。
4. 2018年中考语文考哪些重点知识点
中考题型包括基础知识题、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选择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题和作文,每一块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思路。
语文的提高需要积累,但是不要盲目做题,反思答题总结错题更重要。要注意:
1、基础知识识记类要固本夯实
2、语言能力运用类要强化训练
3、现代文阅读类要循规悟道。
4、文言文阅读类要穷追猛打
5、古诗词赏析类要提要鉴赏
6、作文训练类要重积累和感悟
7、答题习惯要注重培养
5. 关于文言文的一些知识
他们叫文言虚词 。
要想掌握文言虚词的作用,首先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才去判断虚词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常用的意思有: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目
1.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吮吸(shǔn) 涎皮(yán) 敕造(chì) 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 庠序(xiáng)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折本(shé) 干瘪(biě)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蹙缩(cù) 驯熟(xùn) 两靥(yàn) 鸡豚狗彘(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执着 踌躇 众说纷纭 B. 慰藉 隽永 朦胧 眼花瞭乱 C.鞭笞 赋予 萦绕 出神入化 D. 窟窿 穹隆 缥缈 叹为观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功绩仿佛早就为时间所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 亟待 经过 B.湮没 急需 通过 C.湮没 亟待 通过 D.淹没 急需 经过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著名的雄辩家,在辩论时常常无所不用其极,或巧妙设喻,或巧设圈套,逻辑严谨,酣畅犀利,让对方无从辩驳。B、同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孔子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教诲,那么肆薯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口若悬河,机智而雄辩。
C、易中天讲三国时,不时串用“CEO”“民营企业”等现代词汇,这些词汇的串用让他把枯燥的学术讲得生龙活虎,引人入胜。D、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90后”的作家的作品确实还显稚嫩,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作家相比,“90后”的作家确实只能望其项背。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凭借NBA的一部宣传片,姚明完成了从单纯的“体育明星”转变到“体育、娱乐明星”。B.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C.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D.广电总局任司长点名批评"大嘴"宋祖德,同时强调加强管理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促进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6、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其中多数为论辩文章。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他创作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C、《祝福》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17部。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塑拆槐造了“硬汉”性格。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裂御者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鸡豚狗彘之蓄 蓄:牲畜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8、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虽然没有运用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但语言极有气势,节奏感很强。D.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11、翻译下列句子(8分):(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紫荆关:真实的历史 李大伟 出了北京往西,便望到真正的古长城,它破旧而。
2.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逢( )孙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 。
2.秦伯说 —“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 ,今义: 。
5.亦去之。 “去” 古义: ,今义: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 若不阙秦( ),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 ),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 。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 ”通“ ”, 。
2.使工以药淬火 “ ”通“ ”, 。3.日以尽矣 “ ”通“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请辞决矣 “ ”通“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慑 “ ”通“ ”, 。9.设九宾 宾,“ ”通“ ”, 。
10.图穷而匕首见 “ ”通“ ”,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通“ ”,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通“ ”, 。
15.秦王还柱而走, “ ”通“ ”,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 ) 教 乃今得闻教 (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 )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秦王还柱而走 ( )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 图穷匕首见 ( )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 ) 诏 非有诏得不上 (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 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为谢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远 ( ), 。7.使使以闻大王 ( ), 。
8.太子迟之 ( ), 。9.发尽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骂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 ,今义: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 ,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 意,古义: ,今义: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 。深,古义: ,今义: 。
6.于是太子。
3. 求高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3.【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4. 【高中语文卷基础积累得分低,如何克服
说起语文来 确实很难把握啊!其实语文学习很简单的,我上高中的时候就讨厌语文 有很多字词要辨认.我最头疼的就是这个,在我高三我换了学校复习 遇到的那个老师教给我一个方法,叫 我把课本上最容易考的字词单独做笔记 还有 整理最近几年的各省的高考基础题全都做好笔记 每天早晨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念 背 成绩就慢慢的提上来了啊 还有 文言文 把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一定要整理的 书上的文言文 重要的一定要全文背诵,不太重要的要把重要语句背下来(因为高中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典),还有背的时候一定要把字看清,文言文字错了是不给分的.总之学语文很累的 但是为了考学 不能怕累.。
全国卷文言文常识题目
1.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羡液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兄察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求文言文常识题目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3分)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埋敬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 *** 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
3.【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考文学常识吗
文学常识:虽然高考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但除少数省市考查外,多数试卷不考文学常识.全国卷已经连续多年都不考文学常识了,其他省市试卷也大多不考.2009年的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的总要求是:“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具体要求为“识记(A)”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②识记文学体载常识;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这一考点,从近3年课标地区的考试实践来看,除福建卷在2008年单独考查了“名著赏析”外,其余省市除浙江单独考查外,多数与名篇名句.古诗文阅读甚至现代文阅读结合考查.“作家作品”考查“重要”的,“文学常识”突出“常”.这一考点有渐热的趋势.名篇名句的默写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各省市的赋分不等,在4--11分之间.多数为5--8分.试题的材料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课外名句的考查有减少的趋势,以减轻考生备考的负担.考查的重点是名篇及名篇中的名句(景中传情的写景名句,富有生活哲理或抒发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有所增加.这种题型有渐冷的趋势.(09年全国卷Ⅰ)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2)屈心而抑志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羽扇纶巾,谈笑间,.,,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入门大全
1. 初中古文基础知识总汇
通假字
例字含义例句出处
说“说”通“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女“女”“汝”,人称代词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知“知”通“智”,聪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乌“乌”通“无”,没有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
裁“裁”通“才”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不“不”通“否”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阙“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出《三峡》
止“止”通“只”,只是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扳“扳”通“攀”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帖“帖”通“贴”,粘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火”通“伙芹胡”,伙伴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邪“邪”通“耶”,语气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坐“坐”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
知“知”通“智”,聪明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见“见”通“现”路转溪头忽现《西江月》
强“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要“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藩“藩”通“繁”,繁多可爱者甚藩《爱莲说》
诎“诎”通“屈”,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衡“衡”通“横”,横放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简“简”通“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攀“攀”通“扳”,往里拉右手攀右指《核舟记》
有“有”通“又”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核舟记》
与“与”通“举”,选举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矜“矜”通“鳏”,老无妻矜,寡,孤,独,废疾者《大道之行也》
2.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及练习
初三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缺肢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伏首世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
3.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Ps: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打字很辛苦,所以,-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4. 初中语文1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详述: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5.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
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
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
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
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Ps: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
打字很辛苦,所以,望采纳,给悬赏吧 - 。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6.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有实例)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2.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裹,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
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对。。。。。感到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木兰诗》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口技》
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②.
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狼》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7. 初中生理解文言文技巧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 初中生基本文言文150字,急
《马说》原文作者 韩愈《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 世间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马说》注释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 :同“只”,只是。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 食:同“饲”,喂养。6 故:因此7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所以。
虽:即使。8 于:在。
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10 槽枥:马厩11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
以:凭借 称:著称12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13一食:吃一顿。
食,吃。14 或:有时,或许15 能:可以16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7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8 石(shi),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19 其:指千里马,代词。20 是:这样,指示代词。
21才 :才能。22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 且:犹,尚且。24 欲:想要。
25 等:同等待遇。26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27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8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9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0 之:代词,指千里马。31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32 道:正确的方法。33 食之:食,通“饲”,喂养。
34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5 材:通“ 才 ”才能。36 鸣:马叫,37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38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9 临:面对40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41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42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确实。43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4 知:懂得,了解。45 美:美德。
好不容易找到的,选我啊!。
关于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目和文言文专题知识整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网友评论